开云体育- 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APP 最新2025为什么投资赚钱的永远是少数人?
2025-10-08开云体育官方,开云体育app,开云app下载,开云棋牌,开云直播,开云体育靠谱吗,开云体育和亚博,开云体育老板是谁,开云官网,开云体育,开云直播英超,开云电竞,开云游戏,开云,开云体育官网,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开云app, kaiyun sports, 开云体育简介, 开云体育官方平台, 世界杯开云, 开云体育app下载, 开云体育网址, 开云体育2025
彼得·林奇从来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喜欢在某家商店买东西你就应该购买它的股票,也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某家厂商生产你最喜欢的产品或者因为你喜欢某家饭店的饭菜就应该购买它们的股票。喜欢一家商店、一件产品或者一家饭店,是对一家公司产生兴趣并将其股票列入你的研究名单的一个很好的理由,但这并不是购买这家公司股票的充分理由!在你还没有对一家公司的收益前景、财务状况、竞争地位、发展计划等情况进行充分研究之前,千万不要贸然买入它的股票。”林奇强调,在关键的一点上,他的话被人们误解了,如果你拥有一家零售公司的股票,关键点在于要确定该公司的扩张阶段是否即将结束(林奇比喻为棒球比赛的“最后一局”)。只在全国10%的地方设立分店的公司和已在全国90%的地方设立分店的公司相比,其发展前景当然大不相同。
当然,每个行业都有其特殊性,牙医与律师的技能就不同,电信业与零售业的资本投入也不同,但它们都必须服从基本的商业常识,日积月累,逐步走向成功,即使由于某种机遇,让某个行业或企业迅速成功,也要有持续性,否则不是被人称为暴发户,就是晚节不保。比如,我们津津乐道于投资能持续成功的基本常识是复利,巴菲特(伯克夏)从1957年到2003年的年均收益率是26.59%,当初的1,000美元已变成了51,356,784美元,这足以让他成为世界第二富翁。
我们先来看第一项原则“了解你在做什么——了解你的生意”。彼得·林奇曾提醒大家,一个人经营服装,至少要知道自己要卖女装还是男装、童装还是成人服装和款式、颜色、大小等等。但有多少人在买股票时,想过它是经营什么的,业绩如何,未来前景又是怎么样。我们要么听消息,要么看图形,稍有心的人也只不过对该公司有个大概的了解。但即便我们不做生意,去买件几百元的东西,也会货比三家,为什么动辄花几万、几十万元钱去买股票,却不假思索?
上面的一段话说得很含蓄,我读出的是一种否定,即在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仅仅通过别人的建议买股票,业绩不会很好。日本财经作家邱永汉就以自己在日本证券界的经验告诉我们,听证券公司建议的人,做股票是没有好结果的。如果真有投资本事的话,那些证券从业者早就发达了,还用不厌其烦地“指导”你?他们之所以喜欢荐股,只不过是希望增加交易量罢了。这些专家的本事在于观察和报告行情的潮起潮落,而你需要的是如何捕捞大鱼的途径,他们根本无法满足你的这个要求。
格雷厄姆对共同基金尤其是强调业绩的基金抱着怀疑的态度。依格雷厄姆这样的老年人看,首先,所有杰出的业绩获得者几乎都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对金融投资的直接经验只局限于持续多年的多头市场;第二,他们对“稳健投资”的定义似乎是在未来几个月之内将大幅上涨的股票,这使得他们大举介入新的冒险领域,其所支付的价格与企业资产或盈利记录之间完全缺乏必然的联系,他们的行为只能从两方面“合理地解释”,“一方面是天真地期待这些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另一方面则是精明地利用贪婪和无知大众的投机热。”
“我们提供的这一段陈述是为了凸现一个道理,它或许更适合用一句法国谚语来表示:越变化,越能显现不变的事。自从盘古开天以来,聪明伶俐而精力旺盛的人——经常都十分年轻——便承诺用“别人的资金”来创造奇迹,他们最初都能够信守承诺——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最后却为他们带来不可避免的亏损。半世纪以前,这类“奇迹”经常伴随着穷凶极恶的人为炒作、虚构的企业报表、无法无天的资本结构以及其他近乎金融欺诈的行为,所有一切导致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构建更严格的金融控制体系,一般大众因此也以更谨慎的态度看待普通股。1965年到1969年的新一代“基金经理人”,距离1926年到1929年的欺诈年代仅仅只有40年。”
不问价格的态度,不懂价格重要性的无知,使得我们经常把价值投资与投资蓝筹股相提并论。一般来说,蓝筹公司当然比普通企业更有价值,于是,人们便把投资有价值的蓝筹股看作是价值投资。其实,所谓价值投资,其含义是指投资那些价格远低于其价值的产品或公司,一家蓝筹公司成了热门股,价格往往会高过其价值,购买它就不是价值投资了。有人对此感到矛盾,把它称为“价值投机”,但也是不伦不类的。为了避免误会,有人把“价值投资”称为“理性投资”,但也只是同义反复,因为如果一个行为能称之为正确的投资,它一定是理性的。事实上,在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眼里,正确的投资与价值投资是一回事,价值投资可以直呼为投资。
他举例道,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有一类曾经成为高度投机的债券由于无法清偿利息,价格崩溃,有的折价幅度高达90%。这时,当初视它们为安全投资工具而建议以平价买进的投资顾问,现在却以投机和不具吸引力为由视其如废纸。但是,价格出现了约90%的跌幅,使得许多这类债券反而展现出投资的吸引力与合理的安全性,因为它们的真实价值约为市场报价的四、五倍。尽管买家最后获得了所谓的“巨额投机利润”,但这些债券在低价时真正具备了投资的品质,“投机”利润是买家精确投资所获得的报酬,是当之无愧的“投资机会”。这也说明,在现实市场中,投资与投机对象可以相互转化。多头市场中的投机品种带给无知者严重的亏损,却提供给精明的投资人以理想的价格买入的获利机会。
格雷厄姆是个聪明人,他当然深知投机的魅力:投机经常充满诱惑且令人着迷,如果能够在游戏中领先,则非常有趣。如果你希望进场一搏,试试运气,应另外拨出一笔资金,金额越小越好,以供此之用。绝对不能因为行情走高或获利机会转佳而增加账户的金额(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考虑“抽出”投机资金)。不能在同一个账户中进行投资或投机的买卖,你的思考也不能混淆于两者之间。用些小钱进行投机,香港报刊上的术语便是“小赌怡情”,这和新年或节日里偶尔玩玩麻将输赢些钱有相似之处吧。
A&P于1929年上市,股价高达494美元/股。1932年,该公司的营运丝毫不受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惟其股价跌到104美元/股。1936年,A&P股价介于111-131美元/股;然后,在1938年经济衰退与空头市场的双重压力下,股价跌到新低点36美元/股。这很荒唐,因为这家美国当时最大的零售业者,其卓越的盈利记录已维持了许多年,当时的现金余额有8,500万美元,营运资本(净流动资产)则为1亿3,400万美元,然而总市值只有1亿2,600万美元,竟不值其流动资产——这意味其清算价值高于其持续经营的价值。
翌年(1939年),A&P的股价上涨到117.5美元/股,相当于1938年低价时的三倍。1949年之后,这家百货连锁公司的股价随着大盘攀升,1961年,该股票1股拆10股,并创下70.5美元/股的高价,对1938年的股票来说,每股价格相当于705美元/股。A&P1961年的70.5美元/股,市盈率30倍,高于当年的23倍的道琼斯指数平均市盈率,意味着投资者对该企业的未来盈利增长抱有极高的期望,而从企业近几年的盈利记录判断,这种乐观看法不仅全无根据,而且是完全错误的。1962年,A&P的股价出现超过五成的跌幅而跌到34美元/股,但这时候,该股票不再具有1938年所展现的廉价股品质。经过多次震荡,1972年它的股价为18美元/股——并出现该企业有史以来首次单季亏损。
格雷厄姆感叹道,从这段历史中可以发现,短短的三十余年间,美国的一家主要企业竟然会历经如此巨大的波动,一般投资大众对该企业的评估也出现如此严重的错误,时而过度悲观,时而过度乐观。它提供了两点重要的启示:第一,股市经常错得离谱,精明而勇敢的投资者偶尔可以从明显的错误中获利;第二,大多数企业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其特性与品质,有时候转好,但大多数时候却是转差。投资者虽然没必要像老鹰一般地紧盯着企业的营运,但应经常谨慎而清楚地评估与分析它们。
在别的市场中即使有市场先生,都没有股市中那般随叫随到和激情。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投资标的没有市场报价是心理上的一种优点,例如用贷款买房地产的人会告诉自己没有亏损,因为没有市场报价显示其他的结果。而许多上市的高级评级公司,虽然其发行公司的财务状况极佳,但债券市价大幅下跌,使得投资者认为自己显然愈来愈穷。我也有类似的体会,我有位亲戚买了两只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却隔三叉五地问我是不是该把股票抛了。她同时也投资房地产,却能在手中持有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于是,我反问她:“为什么不能像投资房地产那般持有股票呢?”她听后一脸迷惘,我知道她尽管明白其中的道理,仍被股票市场先生的流动性给迷住了。
其实,价格波动(市场先生)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明确的意义。价格剧跌时,它们提供了明智的买进机会,价格大涨时则提供了明智的卖出机会。“在其他时候,他应该忘却股票市场的一切,只专注股息的回报与企业的营运业绩。”当然,比起其他资产,股票的流动性体现在不仅卖出方便,买进也容易,如我们可能对某个地段的房子很中意,却没有房源。有个例子也很有意思,我认识一位投资家,2001年他为了回避即将出现的中国内地A股熊市的风险,想买比较便宜的法人股。但由于法人股不流通,他无法买到好公司的法人股,只能买些较差公司的股票。几年后,同样是可以流通的法人股,好公司的收益率要高得多。早知如此的这位投资家也只能一脸无奈。
严肃的投资者不应该相信,股票市场每天甚至每个月的波动,将使他变得更富有或更贫穷。但是,如果期间更长、幅度更大,则又如何呢?在此,实际问题非常明显,心理层面的问题则相当复杂。一大段涨势会成为心满意足的理由,也会成为谨慎忧虑的原因,也可能诱发莽撞的行动。你的股票上涨了,很好!你比以往更富裕了,很好!但是,股价是否涨得过高了?你是否应该考虑卖出?或者,你是否应该垂首顿足没有在低价买进更多的股票?或者——最糟糕的是——你是否应该伏首于多头气势之下,感染一般大众(你毕竟是其中的一分子)的激情、过度自信和贪婪,而投入更多资金并承担更高的风险呢?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即使是智慧型投资者,也需要有相当的意志力,才能免于追随群众。
我有一位朋友“消息”很多,2001年前买了一大堆股票,结果在后来的大熊市中全部套牢,到了2005年夏天,已损失了80%以上。我建议他全部卖掉原本糟糕的股票,改换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因为他凭消息买入的股票,公司业绩彻底不行,即便出现大牛市,反弹的幅度也有限。此时改换门庭才有可能把损失补回来。但他坚持不听,在很快出现的牛市中仍是于事无补。我觉得他已被失败击垮了,活像一只把头埋在沙里的驼鸟,以为不行动就不损失(毕竟没有卖掉,还有上涨后收复失地的可能)。殊不知这是彻底的放弃。对损失50%以上的股票持有者而言,如果公司基本面确实很差,持有它只会越来越糟,就应该把这些股票卖掉换成钱,买另外的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在做这种选择前,你只要问自己:“如果我有钱,现在买什么?”当你认为现在不会买这些深深套住的股票,就应该果断出清。这是解套最好的办法,但难以实行,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法过自己的心理关,没法承认错误而认赔,总是抱有侥幸心理,可惜的是,只要你抱有侥幸心理,一定会事与愿违。
众所周知,格雷厄姆把“安全边际”视为稳健投资的座右铭,它运用在价格偏低或廉价的证券时,效果最为明显。因为安全边际的定义便是价格与价值存在的差价,它可以包容投资的恶运或计算的误差。但如果安全边际应用在成长股上,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有困难的。成长股的定义就是人们对其未来有很好的憧憬,深受好评,从而推升其价格。购买成长股不仅要有好价格,有时还要付出过高的价格。而“安全边际始终取决于所支付的价格,在某个价格上边际甚为充分;在稍高的价位,边际便会降低,在更高的价格上,边际则荡然无存。”
格雷厄姆提醒我们,要注意整个股市的报价蕴含着结构上的矛盾,越是成长股,即公司过去的经营记录与未来的前景愈好,股票价格与企业的账面价值(净资产值,或“资产负债表”的价值)之间的关联度便愈低,但是“高于账面价值之溢价愈大,则决定其真实价值(intrinsic value)的基础便愈不确定——换言之,真实价值将取决于股票市场的评价方式与情绪的变化。于是,我们遇到最后一对矛盾,企业的经营愈成功,其股票价格的波动愈剧烈。这意味着,以非常严肃的角度来说,普通股的品质愈好,其投机性愈强,至少一般的中等股票是如此。”
而任何个人都无法驾驭群体的狂热行动,包括那些极有魅力与控制力的政治领袖。法国大革命先后让各个阶层的精英走上断头台,最革命的罗伯斯庇尔也未能幸免,真是剃头人人亦剃其头。在后期,始作俑者也感到有心无力,尸骨未寒,其核心集团已土崩瓦解。股市泡沫一般要比“大革命”的激烈程度低得多,但若与其共舞,照样是凶多吉少。要避免集体疯狂,只能不参与或在前期适度参与。如何特立独行,格雷厄姆在第四项商业法则中说了一段重要的话,概而言之,只要你所据的信息与推理是正确的,不管群体与你的见解是多么不同,你都必须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其实,此时最重要的已不是你拥有多么渊博的知识或极深刻的判断力,而是你有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勇气是无尚的美德”。
巴菲特没必要打电线年的《智慧型股票投资人》中的序言中,格雷厄姆就用航空业的例子来说明——人们普遍认为成功投资的艺术首先在于选择未来最具有成长潜力的产业,其次是在产业中挑选最有希望的企业——这不合理。当时航空业的业绩增长幅度虽然超过电脑业,但因为技术问题与产能过度扩张,其获利十分不稳定,甚至出现巨幅亏损。在1970年,航空流量虽然创新高,业者却为其股东带来2亿美元的亏损(1945年与1961年也处于亏损状态)。1969年到1970年间,航空类股跌幅再度超过大盘。“记录显示,对这个主要而毫不神秘的产业,即使是支领高薪的基金经理人也对其短期的未来完全判断错误。”